二十四節氣-秋分的由來
按照傳統歷法,一年分四季,每一個季節有六個節氣。秋天的六個節氣即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和霜降。立秋太陽位于黃經135度,8月7-9日交節,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,秋季的第一個節氣。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象的變化,立秋是陽氣漸收、陰氣漸長,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。立秋也意味著降溫、降水、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,趨于下降或減少,秋(節氣)以后,秋后下一次雨涼快一次,因而有“一場秋雨一場寒"的說法。古籍《四民月令》:朝立秋,冷颼颼;夜立秋,熱到頭。在自然界,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或蕭索。
立秋三候:一侯涼風至,二侯白露降,三侯寒蟬鳴,意思是,立秋后,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,偏南風逐漸減少,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。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,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,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。這時的蟬,食物充足,溫度適宜,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鳴叫著,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,豐收年成在望。
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,立秋還在暑熱時段,尚未出暑,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,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。進入秋季后,陰陽之氣開始轉變,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。秋季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,并開始落葉,莊稼則開始成熟。立秋古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,慶祝豐收,貼秋膘、咬秋等傳統習俗。就養生而言,應注意防暑燥秋困,根據中醫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"的原則,此時適當進補十分必要。
關于立秋的民間農諺甚多,比如:立秋晴一日,農夫不用力;七月秋樣樣收,六月秋樣樣丟;秋前北風秋后雨,秋后北風干河底;一場秋雨一場寒,十場秋雨要穿棉;早上立了秋,晚上涼嗖嗖等等。
在秋季養生中,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指出:“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,逆其根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"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,告誡人們,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。
立秋是秋季的開始,《管子》中說:“秋者陰氣始下,故萬物收。"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,立秋是陽氣漸收、陰氣漸長的轉折,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,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。因此秋季養生,凡精神情志、飲食起居、運動鍛煉、皆以養收為原則。根據中醫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"的原則,可根據需要適當進補。